Добавил:
Upload Опубликова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нарушает ваши авторские права? Сообщите нам.
Вуз: Предмет: Файл:
namefix.doc
Скачиваний:
50
Добавлен:
01.05.2015
Размер:
861.7 Кб
Скачать

第三课 教育专家浅谈我国留学趋势

——康福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博士对话国内教育专家

(从左至右:马孝江、主持人、刘煜炎、王军)

【主持人】:网友们好,大学生朋友们好,家长好!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来到中青在线的直播室,与三位教育专家来谈谈留学问题,这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孩子的教育前途,甚至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大问题。

中国国际教育的兴起

坐在我左边是刘煜炎博士。他是剑桥大学化学博士,现任“北京康福国际学校”校长。这个学校的特点是以英国教育的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,使他们将来能到剑桥、牛津、哈佛、斯坦福这样的大学留学本科。在刘博士旁边是王军博士,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,也是教育学专家。王军博士,请您讲讲“比较教育学”是一个什么概念?

【王军】:这主要是把中国和其他国家教育进行比较。当时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刚开始,逐渐制度化以后恢复高考,主要研究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、研究制度等各方面并拿来借鉴。从比较教育学角度讲,我带的研究生,前一段时间都在研究国外职业教育、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方面。

  【主持人】:这是马孝江校长,“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”校长。这个学校90年代初期在北京引起巨大反响,第一个实行了国际化教育改革。请马校长讲一讲“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”跟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?

  【马孝江】:“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”是北京市第一所民办学校,是政企联办——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学校,这所学校初期引领了中国的国际教育、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。

  这所学校由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,逐步跟着中国形势的发展,在2004年、2005年开始接触国际教育,有很多的小孩要出国,从家长角度来说,他们对国外的认识是通过改革开放认识的。

【主持人】:进入国际教育的标志是什么?

【马孝江】:我们从办国际班开始入手,然后到国际部,学校全面开展国际教育,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。从今年开始改名为“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”,也就全面国际化了,放弃高考了,希望只招国际的学生。一部分招外国学生,一部分是国内学生。

中国留学的发展趋势

【主持人】:在座四位都是从事教育的,跟国际教育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。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留学,目前留学发生了什么?有什么样的变化?

  【刘煜炎】:关于留学,从我个人观察和实践来看,留学变成越来越流行的趋势。原来可能有一些高端人才,像博士、博士后到国外深造、工作,是高端的学术交流;现在不光是学术上的,还有商业的、企业的、生活的全方位的留学服务。

  第一,十多年前留学是一高一低:硕士、博士出国;高中出国。考不上中国大学的学生去留学,然后就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到国外读博士,中间的没有。从去年开始,留学读本科的学生大概占70%左右,超过了出国读博士和硕士的人数。

  第二,原来是成绩差的学生到国外读高中,然后在国外上大学,再转正规的大学。现在是很多学生本来能够考上一本,甚至是清华、北大,甚至是高考的状元还要去留学,这个留学的趋势向高端、世界名牌大学转移了,在十几年前就呼吁留学去名校,非名校不去。

  【马孝江】:孩子到国外学习应该选择最佳最好的模式和最好的方法、最好的学校。从家长到学生都是这样讲,但事实上不可能。

  【主持人】:什么叫模式方法?

  【马孝江】:模式是通过一种先进的教育,或者说这个孩子受到了专门的培养。方法就是有一批老师和一批校长推动向这个方向努力。

【主持人】:您怎么看留学趋势越来越本科化?

  【马孝江】:第一,中国经济发展了,每一个家庭收入来扶持一个孩子到国外读书在经济上没有问题了,留学趋势已经大众化了。

  第二,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要开阔眼界,要扩大思维;家长希望孩子看到更多的东西,希望这一辈子有发展,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出国。出国往往不是孩子本身意愿,是家长的意愿,在鼓动孩子出国。

  【主持人】:我不太同意,往往是孩子出国旅游一趟回来,就说“妈妈,我要留学”。留学大众化的现象,请王军教授谈谈,这对中国教育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

  【王军】:现在中国教育和以前比,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。原先是高端的留学,现在又增加了几个方面:

  一是这个孩子并不一定很优秀,但是家长和孩子仍然选择国外的大学,可能想对国外教育方式、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一种体验或者一种学习,对异文化进行了解。

  第二,还有一部分在逐渐增加,出国留学不完全是一个事业的追求,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,比较幸福、快乐、宽松,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。

总的来看,这种多元化趋势对我们国家的整个发展从长期来看还是有好处的。

  【主持人】:刘博士说一流的学生都出国读本科了,本来考清华、北大的人也出国了,这会对中国造成人才流失吗?

【王军】:不应该是这样的。从国家整体来看,(留学生毕业后)无论在国外工作还是选择回国,因为是中国人,在这里有很多母校的同学、朋友等各个方面,对祖国的感情,这种交流技术文化各方面,通过各种趋势不断的加强。

中国和欧美、日教育的比较

【主持人】:刘博士和马校长,你们都处在国际化中学教育的前沿,有人说中国中小学教育很棒,基础很好,比欧美的好;美国也在叫嚷着说向中国学习,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?中国中小学教育比美国好吗?

  【刘煜炎】:如果要分开几个地方来解读的话,中国的教育有比美国好的地方。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角度看是中小学,总体上看比美国要强,这是我的一个认识。去年底世界经合组织对各个国家15岁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,发现亚洲学生水平高一些,上海是第一的。

  高在哪儿呢?测评的内容是数学和科学,如果测评数学科学的话,在中国中小学是比较重视数学和科学学习的,但是对人格教育培养、对文化的熏陶,对将来领袖精神、人文精神的养成性是不够的。我儿子在英国读高中,下午三点钟过后到五点多钟全部是踢球的时间,没有下午要上课、晚上要复习,每天的下午三点过后都是玩的,周末不上课的,照样能考剑桥大学。不像我们这样,从周一到周六甚至到周日都在上课。我的儿子举了一个例子,中国有一个重点中学的两个孩子跟他是同学,但是这两个孩子考上之后,成绩很糟糕,学习能力很低,因为过去老师辅导太多,一年过后就被退学了。

  这就说明在数学和科学方面,的确在考试分数上是高的,但存在一个问题,学生情商、自控能力、人格方面的确存在一些缺陷,创新就更不用说了。比较中国、美国和英国的教育,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可圈可点的地方,但也有有待改进的地方。如果改进的话,就是在人品、身体、艺术多元性的发展方面,在中学里要加强。

  【主持人】:难道这些不比科学、数学更重要吗?

  【刘煜炎】:不见得这些比科学更重要,但是我们从培养学生思维角度来讲,数学和科学可能是脑筋的一面性,体育是身体的一面性,艺术是情操美德的一面性。

  【主持人】: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学生在三点以后可以玩吗?

【马孝江】:可以。我是2010年3月离开二十一世纪学校的,刚离开一年。我在做课题研究,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。我在二十一世纪学校的时候,中国教育大纲规定一个孩子每周35课时,任何一所学校要增加一两个课时的学习,就是40课时,都超了。所有的学校给学生加班加点进行知识课的巩固,这样占的时间多了,孩子必然在课外学校的时间少了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寄宿制学校,也有一段时间是一个多小时的课外学校,我们的场地和学生人数是有悬殊的,场地是很少的,有一部分学生可以活动,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场地了。国外的学校人数少,场地大,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出去活动,具有很大的运动空间;而中国的学生运动空间不是那么大,我们就开始多方面发展,音乐、美术就搞起来了。

  这个课程体系还是可以的,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在基础阶段比国外的好,因为重视孩子文化课的建设和要求,理性的东西多,数学是理性的。

【主持人】:王教授你在日本八年,请你谈一谈日本中小学教育与中国的比较。

  【王军】:从比较教育角度来看,很难做一个总体的评价,都是具体的从可比性来比。

  【主持人】:就说数学、科学、人格、体格。

  【王军】:从学科知识方面比较看,我们国家比外国强;从学生自主性、创造性来讲,恐怕要跟很多西方国家差距很大。这方面是很多学生选择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。

  教育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实质教育,一种是形式教育。实质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教给人们知识。而形式教育,教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,只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一种手段。现在世界的一个趋势,肯定是转到形式教育了。

  我刚到日本留学去研究国外教育时,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:日本小学有一面墙很乱。过去我们觉得日本教室很干净,结果每个教室几乎都是差不多的,墙上贴有大大小小的纸条。后来我问这个老师才知道,每一个小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,比如“海水为什么是咸的”、“男人为什么不生孩子”等等,所有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,都可以写成一个纸条贴到墙上。假如我了解这个问题,或者我想教给你,我自己就回家查词典,最后打印出来,做得很漂亮,告诉你为什么海水是咸的,再在底下把自己的名字写上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不断学习。对于没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,最后全交给这个老师了,这个老师要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。后来日本有个统计,这一面墙教给人们的知识总量几乎超过全部学校课程教育的总量,对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。

  【主持人】:我第一次听说,“有一种墙封堵人类文化,有一种墙打开儿童心灵”。我们的中小学的教室里都应该弄这样一个墙。日本孩子比较内向羞涩,贴在墙上可能更加好一点,这就看出中外教育的差异。人们要出去读本科,出去读高中,这种现象体现了一个什么趋势?目前是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?

【刘煜炎】:过去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国内考不上大学,早早送到国外读高中。现在这种盲目已经基本上走向理性了。据我跟学生家长的接触,一般出国读高中的学生家长都是有一些移民倾向的人。仅仅为留学,送孩子到国外读大学、读高中的趋势,相比在中国读完高中再到国外读大学的趋势在下降。读高中总人数增加,但是不如中国读完高中再到国外读本科的人数。

  【马孝江】:这个趋势现在是低龄化发展。过去基本上是出去读研究生,但是现在出去读本科的多了。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:

  第一,大家理解教育,接受另外一种教育,从小抓起效果会更好一点。

第二,我们国家教育的开放,成立了很多国际学校,特别是在私立中学学校国际化发展,很多公立学校也在办国际班。这个方向一出现,必然引导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要出国,有组织的,甚至有计划的,这个国家是鼓励的。

  【主持人】:会不会造成教育不公平?大家都想出国读本科,结果有钱的孩子上了中学国际班,没钱的孩子只能上中国班。

  【马孝江】:这要看怎么理解教育公平了。一个孩子有权利被允许接受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到博士后教育,这个教育是自由的。但是,有些孩子家庭比较有钱,家庭允许出国;有些家庭的孩子不能出国,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收入不是平衡的。

  【马孝江】:从我的角度看,大家选择留学,在多数人中,对学习科学或者学科知识的比较,影响更多的是文化方面。包括我们自身,在大学读了硕士、博士,真正受益大的未必是学科知识,而是一个更广泛的文化,这对人的影响远比学校学科知识要大得多。

  【王军】:中国和国外比较,从小学阶段或者大学阶段看,这个差异对人的影响还是在兴趣和创造性方面。日本过去发生过一件事影响很大:有一个一年级的测试,就是“冰化了变成什么?”这么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,几乎所有人的答案是冰化了变成水;但有一个小孩的答案是冰化了变成春天,结果把这个判成错了。后来家长、学校认为这个不对,讨论的人越来越多,最后变成整个国家各种媒体都在参与。经过大概半年左右的讨论,几乎达成了共识。必须来纠正这种错误,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,这个小孩将来再有和别人不同想法的时候他不敢说了,因为会被社会惩罚,久而久之可能就变成一个庸人。

后来变成一个理念:如果一个老师是这样的,冰化了只能变成水,可能扼杀的是一个儿童一生的创造力;一个校长如果是这个观点,可能扼杀一个学校;如果整个国家都是这么认为的,在二十一世纪一定会在世界上被淘汰的。现在我们把创造教育或者创造性放到很高的位置。

  在大学阶段也是这样。国外的大学,像东京大学,大学生俱乐部非常非常多,一般要有几百个。考察学生工作的时候,很重要的一项是看你参加过多少个俱乐部,有可能是影视俱乐部,有可能是道路标识俱乐部,都是五花八门的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,这种探索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,无论出国还是在国内,一个很大的问题是,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,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研究生,甚至到博士,是在“背着别人的答案、猜老师在想什么问题”中长大的,根本没有孩子自己的意见。假如现在说,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书上就告诉了,如果不和书上标准答案一样的话,一定会判错。学生不是在思考,而是在想着这个题应该是什么答案。这样的话创造性就谈不上了。

国外的教育,冰化了可以变成春天,可以变成任何东西,这是在鼓励有更大的想象力。这种教育长期以往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。

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弊端

  【马孝江】:中国学校太传统了,把孩子作为学习工具,变成教育加工厂。国外的学校和中国学校的区别在于:中国学校完全是教育生产机构,是模式化的,把学校定位为传授知识的基地;老师的任务、学校任务就是传播知识,但是忘掉了另外一个:知识的来源不是一个方面的。我到二十一世纪学校做校长,我把电脑放在楼道里,放了很多电脑,我把网络接上,我让他们在课间的时候上网看他们感兴趣的内容。

  【王军】:从心理学、从教育学上说,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最丰富的阶段。现在用学科考试,用各种各样知识传授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压抑了,这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,孩子容易逆反。在这个时期,孩子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、人格逆反,都决定了学校、家长和整个社会要给他一个更宽松的更自由的环境,给以正确的引导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教育才会给给孩子们的创造力提供一个大的发展空间。

  【刘煜炎】:我深有感触,在办学的时候也做了改进。有一个小学生是非常想转到我们学校上学。在考试时,让小学生写“小河”,老师写的是拼音xiǎo hé,让小学生根据拼音写出汉字,这个小学生就写了荷花的荷,“小荷”,老师判了一个错,扣了5分。学生不服,就质问老师:凭什么判我错误?老师说这个题的标准答案是“小河”,是河流的河。学生要求老师,请把我写的“小荷”的拼音写出来!老师写出来了,xiǎo hé,一样。学生说:你写的拼音是一样的,怎么知道我就写的这个答案就不是正确答案呢?老师说我的标准答案是“小河”,不是荷花的“荷”!那个学生说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,“小荷”为什么不对?于是这个学生就非常痛恨这个老师,不再想到我们学校上学,他要去找一个能够接受他的观点的学校。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,老师认为标准答案是不能更改的,即使这个标准答案并不一定标准。

  【主持人】:这两个故事,一个是日本的“冰化了变成什么”,引起了全国大讨论,最终肯定了孩子不标准的答案;一个是我们中国的xiǎo hé的汉字只能是“小河”,不能是“小荷”,结果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,学校失去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学生。

  【刘煜炎】:日本的试题从科学角度讲,冰化了的确是变成水;但是从人性角度看,孩子的答案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;但我们这个题目,“小河”的拼音也就是“小荷”的拼音,两个拼音是一样的,所以应该是对的;但是老师不承认这个答案,是不对的。

  【马孝江】:创造本身就是离开历史或者标准的东西。

  【刘煜炎】:创造就是求新求异,既然跟你答案不一样,就是求新求异。

  【刘煜炎】:在我的课堂上设了一个奖励,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老师课堂中一个错误,我奖励他一百块钱。能够找到老师的错误,这就是创造性。一个中学生能找到教授的错误!创造性是要冲破权威的。

  【马孝江】:近几年素质教育提升,中国传统的东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开放了,出国的学生多了。刘博士的学校办学条件并不是很好,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到他学校去呢?因为他是从海外回来的剑桥博士,他受的教育是比较完整的教育,不偏不差。既有传统教育接受知识,还有对国外开放式学习,他把他的理解带进了这个学校。康福学校的学生是比较轻松的,不是很压抑的。也不是没有追求,只是追求的模式不一样。不参加高考了。中国高考压力对任何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,可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件事,有积极的方面,也有消极的方面,特别是落榜生,特别是奋斗要去好学校去不了的学生。为什么到清华北大的学生很自豪?他们有的时候说话口出狂言,因为人家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,但是差两三分的孩子就进不去了。

  【主持人】:清华北大能让一个学校的学生去拼命、去奋斗,也不是一种集体的追求吗?

  【马孝江】:是追求,而且确实在中国形成一个气侯。

  【主持人】:高考制度有什么问题呢?

  【马孝江】:因为一个高考不是全面的,是一部分知识文化的体现。如果现在教育,为了上好学校,专门追求那部分,就是拼那一部分。

【刘煜炎】:马老师说的意思是,我们录取体制不是多元的。美国人录取体制,说是考托福、提供社会实践和具有推荐性,不可能说简单的靠推荐信进去,也不可能简单靠托福进的去,还有学校的平均成绩,是多元评价体系。哈佛大学,是世界顶尖大学,满分多的是,但是可能录了1800多分,却没有录2400多分的学生。这在中国可能说不公平,但是在美国没有人说不公平,因为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。

  我举一个例子,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经录取了一个中国孩子,这个孩子的弟弟得了自闭症,他跟他父亲一直都在为自闭症弟弟谋求一种治愈的通道,越谋求越发现自己很难治愈这个孩子,靠现在的专家也治愈不了。这个中国孩子在寻求治愈弟弟的过程中,跟他的父母亲一起建立了一个全国自闭症互助,发现中国有自闭症孩子三百万。自闭症既然没有攻克,这个中国孩子立志要攻克自闭症,于是他改了自己的志向,将来学医,要攻克自闭症。但是,他的英语成绩并不太好,只有1890多分,但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录取他,都给他奖学金!为什么?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志向可喜可佳,这个志向即是为自己,也是为全人类,是非常需要鼓励的。

  【主持人】:这个中国孩子从弟弟的自闭症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向!我国高考的问题在于录取制度的单一,而西方是多元化的。

  【刘煜炎】:多元化当中强调人的发展,强调为全人类谋福利,成绩差一点也录取;如果为自己谋福利的,考试成绩高一点或再高也不行。我们学校有的学生AP(大学预修课程)好多是满分,有的学生考了5个95分,美国大学会说你的学术很优秀,请你的校长写一个推荐信,你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样的?而并不是状元的学生,却有可能得到哈佛大学的录取。

  【主持人】:哈佛大学是提供AP课程的,这对于中国学生上美国大学或者名牌大学的意义是有多大?

  【刘煜炎】:一般的学生通过托福和ICT来进美国的大学,但是这样的学生在全中国大概有30多万申请,而且美国大学委员会发现,只凭英语成绩或者是ICT来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,到了大学之后,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比较糟糕。因为他们在中国体制下,高一读完之后就退学在家里学托福、ICT,尤其是上新东方这样的外语学校,漂离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外,自由的组织学习,自己当了学习管理者。到了大学之后,以为美国的大学也是这种考试,把分数考高了拿到文凭就行了。这就大错特错了。它是一种文化熏陶,在那个地方把你的思想跟教授的思想、跟同学的思想进行交流,获得学习之外的东西。到了美国的大学之后,教授们发现这个学生行为习惯不好,学习目的不明确。美国的大学教授们希望学生要有一个专业性发展。

AP是一个专业性课程,学生专业课程学好了,到美国读大学,衔接很好。这个考试把中学课程和大学课程衔接了。美国在1955年提出这个课程之后,逐渐被美国大学委员会认为是改变美国学生数学、科学和逻辑思维的一个有效课程。我们学校的核心是提供这个课程。

从“康福”谈国际学校的特点

  【主持人】:请简单讲一讲康福作为一个国际学校有什么特点?

  【刘煜炎】:我本人在中国上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和本科,到剑桥大学读博士;儿子在英国读的小学到硕士毕业。这两个交叉我全部体验了,我们国家知识教育是很优秀的,考试很优秀,但是我们的创造教育和人格教育很弱。所以两块加一起,我们希望中国孩子在实质性教育方面,跟美国英国比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方面要优秀,这个不能丢掉。美国人大胆问问题,敢说没问题,这样一个特点,对学生将来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引领作用。

  我们走向工作之后会发现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,没有标准答案,我们一定要有勇气说“没问题!”,我们就去干。我们把外国的优势加进来,作为我们一个教学核心点,一是创造性教育,一是人格教育。AP课程考试成绩也要有,他们在申请世界名牌大学的时候,基本上百发百中。申请剑桥大学、申请斯坦福大学都有成功的;申请英国大学的60%、70%在五强以内,100%在十强以内,考美国大学基本保证60%、70%三十强以内,100%在五十强以内,世界顶尖大学全去了。但是他们学习并不像中国参加高考那么累。。

【主持人】:教育关系到个人的命运,民族的未来。中国教育改革的滞后,民众是很不满意的,也制约了中国下一步经济转型发展。幸运的是,中国改革开放政策,把国家教育优质资源开放了,使得千家万户能够选择,中国经济发展又使得千家万户有了这种能力去购买教育,接收国外的优质教育。留学也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,也是中国人才发展的一部分,从这个角度讲,中国的教育有无限的希望。请各位总结一下。

  【马孝江】:中国的教育按照现在的方向发展,按照现在的方向去努力,特别是把中国教育和海外教育结合起来,打开国门,让更多的人出去,特别是低龄化的孩子出去,有几个好处:一是减缓了中国教育过程的复杂问题;二是让更多的孩子在国外学到更多的东西。这样的门打开以后,我们办教育的要提供一些更好的国际教育服务、品质,或者教育理念、教育方式和模式,让小孩的出国也走正确的渠道,不要走歪了。我们现在国门打开以后,各式各样的学校进来了,各式各样的模式也进来了,但是这些模式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,留学的道路已经有了,应该把这个道路走好。

  【王军】:现在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打造学生的合金,过去单一知识传授,不是哪一种金属,现在要求复合型的。从大的角度上讲,交叉学科也是合金的一部分,这是最强势的。出国留学这种文化也是合金的一部分,既懂得东方文化,对西方文化、思维方式各个方面也都懂。我们某一个单科学生或者品德是好的,但是不同的国家有它的好的方面。我们这些留学生经过中国文化各个方面训练和国外的学习,最后使这种单一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,每一个人这种选择合金的比例是不一样的,各种元素的增加和各种组合创造是一个大的条件,最后我们国家会走上一个健康的道路,用各种各样来铸造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和世界顶尖的人才合金。

【刘煜炎】:国外大学强调的是学生按照兴趣和专长发展。如果找到专长兴趣,鼓励他,对家长老师都说,我们应该沿着学生最得意最感兴趣的杆子往上爬,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人才,而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人才。要有办法激发和发现孩子内在的潜力,这个内在潜力,只要这个孩子理想不泯灭,梦想还存在,还想能够自己养活自己,就能被激发。国外大学录取标准是多元的,有些成绩是缺陷的也不碍事。你自己有一个梦想和追求,他们就愿意成就你,这样也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,就算你不成,你也不会永远是废品,你明年考好了,人家也觉得你很牛。英国和美国都给了你失败了可以重考的机会,如果失败重考的话,根本就不存在考不好。我们这个孩子考托福,考多少次才能到一百分,恐怕得五六次,前面考50多分的时候,人家忘记这个了,跟你说拿最好的成绩来,剑桥的考试也是这样,你参加两次考试,剑桥考试委员会说,你告诉我,你要取上次的成绩还是下次的成绩,你说下次成绩取也不知道,能不能取最好的成绩?他说可以,两次成绩取最优秀的成绩,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发展。

  【主持人】: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多元的、自由的、根据自己个性成长。我用一个小故事来结尾,去年北京高考状元李太博同学申请美国十几个学校全部被拒了,我写了一篇小文章,被拒的原因是中国高考制度的一个产物,可能还很多元的发展,但是他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,他不知道美国名牌大学吸纳什么样的学生,现在整个展现没让人家看上。他另外一个同学一样优秀,也是申请上剑桥或者哈佛的,但是全部被拒了。今年被美国前十的大学录取了,原因是他的成绩确实很好,各方面都很优秀,但是他却忽略了沟通表达,以及文化价值观没有接上轨。欲追求人才的发展,国际化的教育,最终到中华民族的教育,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靠出国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,最终还是期待着中国教育能够越来越国际化、现代化,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不亚于任何一个强国的杰出人才。

(http://edu.cyol.com 2011-03-31 16:21:53中青在线教育频道专稿;小标题由编者所加)

【注释】

【百科性词汇】

1.自闭症:zìbìzhèng 一种病状,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,交流障碍,兴趣狭窄。

2.感性:指属于感觉、知觉等心理活动的(跟“理性”相对)。如:感性认识。

3.理性:指属于判断、推理等活动的(跟感性相对)。如:理性认识。也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。如:失去理性。

【语文性词汇】

1.熏陶:xūntáo 动词。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、思想行为、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。

2.羞涩:xīusè 形容词。难为情;态度不自然。

3.泯灭:mǐnmiè 动词。(行迹、印象等)消灭、消失。

4.趋势:qū shì 名词。事物发展的动向、方向。

5.庸(yōng)人:名词。资质平常的或没有能力的人;没有作为的人。

6.五花八门: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。

7.逆反:nì fǎn 动词。故意跟人作对。

8.狂言:kuáng yán 名词。狂妄的,或自高自大的话。

9.糟糕:zāo gāo 形容词。指事情、情况很不好。

10.衔接:xiánjiē 动词。事物相连接。

11.小荷(hé)才露(lù)尖尖(jiān)角:出自宋·杨万里的诗《小池》,意思是: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,在这里比喻某种新生事物已经出现萌芽,或露出端倪。

【练习与语言实践】

(一)课文内容练习

Соседние файлы в предмете [НЕСОРТИРОВАННОЕ]